第(2/3)页 “咱们刚拿下四川不久,而且邵总兵还在贵州用兵,粮饷民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。” “要是此时再于北线兴兵,那可就是两线作战了,为一高迎祥,实在太不划算了。” 一旁的李老歪也瓮声瓮气地附和道: “曹老二说得在理!” “那姓高的如今已经是穷途末路,救了他,咱们能得到啥好处?” “兵马,他怕是只剩些残兵败将;地盘,他连个落脚点都没有;钱财粮秣,更是想都别想!” “这纯属是赔本的买卖,而且……” 李老歪顿了顿,脸上露出一丝嫌弃: “而且他手下那帮人,多是些转战各省的流寇,烧杀抢掠惯了,军纪恐怕早就败坏了。” “要是让这帮人进了咱们的地盘,万一旧病复发,骚扰地方百姓咋办?” “要是把这些人收编了,军纪得败坏成啥样?” 听了这话,江瀚颇为诧异地看了李老歪和曹二一眼。 割据一方之后,是不一样啊。 这帮军中的糙汉,如今思考问题的角度,竟然也开始从成本和治理的角度出发了。 看来他称王建制后,这些最初的老班底们,心态和认同感都在悄然发生转变。 他们潜意识里,已经把高迎祥这类武装力量,视作了需要提防的“流寇”。 这倒是一种有趣的蜕变。 武将们从军事成本、现实收益和内部稳定角度出发,都倾向于不救。 但在场的文官们,却有着不同的考量。 半晌后,李兴怀再次站了出来: “下官却以为,高迎祥此人,或许当救。” 他环视一圈,缓缓分析道: “理由很简单,只因为高迎祥所部,乃至所有在外活动的义军,目前仍然是我四川不可或缺的屏障。” “他们的存在,能够替咱们分担不小的压力。” “我想提醒各位,去岁官军两路主力囤兵于汉中、湖广两地,但却又匆匆退走一事。” “为什么官军突然退走了?难道是他们良心发现了?” “非也,正是因为各路义军在大明境内纵横,替咱们牵制住了明军。” “尤其是高迎祥、张献忠等人,一把火烧了凤阳皇陵,震动天下,所以才把卢象升和洪承畴的主力给吸引了过去。” “要不是他们在外面搅动风云,恐怕当初咱们刚入主四川,就要面临朝廷的重兵围剿了。” “正是因为外部义军的存在,才为咱们赢得了一段极其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。” 一旁的王承弼听罢,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,继续补充道: “李主事所言极是。” “救高迎祥,不仅是单单救他一人,同时也是为了维系反明大势。” “自从王嘉胤、王自用等早期巨寇相继败亡后,高迎祥便被各路义军共推为盟主,堪称义军中的一面旗帜。” “如果真像大王所说,他即将被孙传庭一举擒杀。” “消息传开后,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各路义军的士气,恐怕会有不少人心生惧意,望风而降。” “届时,官军士气必然大振,剿贼气焰更胜。” “各位好好想想,如果外围的流寇都被平定或者招安了,朝廷下一个全力围剿的对象会是谁?” 王承弼扫过在场众人,斩钉截铁, “必定是我四川!” “所以,保住高迎祥,就是保住反明的大局,有利于所有反抗暴明的力量。” “对咱们来说,更是保住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外部屏障。” “为王前驱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” 相比于武将,文官们的看法显然更加宏观。 救高迎祥,不仅是军事方面的问题,更是出于对全局谋划、政治影响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。 李兴怀掌管农部,深知粮秣民力之艰,所以更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,维持外部有利环境; 王承弼执掌学部,参与遴选人才,眼界自然放在天下大势和人心向背上。 他们很清楚,此时的四川根基尚浅,还需要时间消化成果、积累力量。 一个混乱的外部环境,显然最符合四川目前的利益。 听完麾下文武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,江瀚也有了决断。 他其实更倾向于文官们的观点。 无他,高迎祥这面旗帜,现在还不能倒。 要是高闯王死了,义军阵营里恐怕还真找不出第二个,能扛起盟主大旗、凝聚各方反明力量的人物了。 届时,不仅高迎祥本部烟消云散,像蝎子块拓养坤等较大的义军首领也会相继投降。 整个明末农民起义的浪潮,将会被拦腰打断。 在原本的的历史上,高迎祥死后,还有李自成能扛起反明大业,与各路官军周旋。 但问题是,这个时空已经没有李闯了,李自成早已归附了江瀚,不可能再去自立门户。 至于张献忠嘛……江瀚暗自摇头,大西王显然不是什么可靠人选。 以张献忠的实力和性格,对付一个左良玉都够呛,更别提面对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些顶尖能臣了。 历史上,即便是李自成,也曾被洪承畴、孙传庭打得只剩十八骑躲入商洛山,何况是张献忠? 他麾下那几个义子,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是不错,但论起领兵作战,还是李定国更胜一筹。 但很不巧,李定国也被江瀚收入了麾下,如今正在贵州前线历练,是他重点培养的二代将领。 正因为如此,江瀚才更觉得有必要拉高迎祥一把,让他继续在外面吸引明军主力,搅动各方风云。 而且,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