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在江瀚的战略规划中,他暂时不打算从西南出来。 要知道,如今已经是崇祯九年了。 明末那场波及数省,持续十余年的特大旱灾,已经悄然在各地蔓延开来,正在逐渐进入最惨烈的阶段。 就拿汉中地区来说,《汉南续郡志》中有记载: “崇祯元年,全陕天赤如血。” “五年大饥,六年大水,七年秋蝗、大饥,八年九月西乡旱,略阳水涝,民舍全没。” “九年旱蝗,十年秋禾全无,十一年夏飞蝗蔽天……十三年大旱……十四年旱”” 汉中可是号称秦巴小江南的主要粮食产区,更别提其他地区了。 西南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原因,受影响相对较小。 但中原乃至陕西等地,早已是饿殍遍野的人间地狱了。 ——出自中山大学学报《1635—1643年中国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气候背景》 要知道,崇祯年间的旱灾可是近五百年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、受灾范围最广的特大干旱事件。 就这种灾祸烈度,即便是放在生产力发达的后世,粮食也会减产四到五成之多。 何况是如今这个时代? 江瀚自问没有能力,他无法抗衡天灾,也救不下这么多饥民。 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,经营好西南这一亩三分地,以待天时有变。 不久前,粮税司和农部刚刚统计出了四川省的人口和耕地数据。 全川约有八百五十三万百姓,登记在册的耕地大概有一千六百万亩。 (耕地原始数据出自万历六年官册,四川上报耕地约1348万亩。) (《土地和人口数据》中何炳棣估算1600年全国人口约1.5亿,按四川约占全国4%估算,约600万人。) 这样的人地比例,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尚可维持一二。 但要想应对大范围天灾,并支撑大规模对外扩张,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。 江瀚必须优先保障四川本地的粮食安全和发展需求。 因此,高迎祥、张献忠这些外部力量的存在,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 也就是大管家赵胜还在贵州督运粮草,要是赵胜在场,估计会直接点破其中关窍。 想要渡过这场浩劫,不死人是不行的。 甚至需要死足够多的人,才能有效地缓解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粮食压力。 只有让这帮流寇为王前驱,才能不断消耗大明的军队和人口,以后也能更方便江瀚出川。 当然了,碍于身份,江瀚是不可能把这些想法宣之于口的。 他只能站在反明大义和战略安全的角度上,来解释自己的决定。 江瀚深吸一口气,扫过在场的一众文武,朗声道: “各位说的都有道理。” “两位总兵考虑到大军出川困难,老成持重;两位主事放眼全局,也是为我等基业着想。” 他先肯定了双方,随后话锋一转, “但站在反明大义的角度上,还是得拉高迎祥一把。” “要是高迎祥倒了,恐怕顷刻间,其他各路义军便会土崩瓦解,望风而降。” “届时,明廷便会集中力量围剿我四川。” “虽然我等并不惧战,但能不打,还是尽量不打。” “保住高迎祥,便能为我等再争取一段发展时间。” 见江瀚已经定下此事,曹二和李老歪等人也不再多言。 而李兴怀则是再次出列,补充道: “虽然王上已有决断,但我等还有些建议。” “首先第一点,咱们该如何救高迎祥?” “臣之愚见,还是不能派兵进入汉中。” “曹总兵说得对,咱们现在还在对贵州用兵,不宜两线开战,粮饷负担太重。” “再说了,邓将军在汉中潜伏、编织关系网络,也不能轻动。” “邓将军这步暗棋,以后将会是咱们北上进入汉中的重要助力。” “为了救援一个高迎祥,如果造成邓将军提前暴露,未免也太不值当了。” “其次,要救到什么程度?” “依我看,一个半死不活的高迎祥,才更符合我等的利益。” “他发展起来了,到时候尾大不掉,反而会是我等的麻烦。” 江瀚听罢点点头: “不错,是这个道理。” “我暂时也没有出兵汉中的打算。” 他沉吟片刻,说出了自己的计划: “这样吧,我派一信使乔装打扮前往石泉,先与高迎祥取得联系。” “当务之急就是阻止他走子午道,只要他不进去,一切就还有圜转的余地。” “我可以借道与高迎祥,再适当资助他一批粮草军械,让他出去搅动风云。” “最好往湖广方向去,听说张献忠也在湖广一带打游击。” “至于邓阳那边,我会让他小心行事的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