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虽然中原流寇已经偃旗息鼓,但崇祯心里很清楚,要想发兵进剿西南,必须先稳住辽东。 历史已经证明了,每当关内剿匪战事进行到关键时刻,京畿就会被关外的东虏给搅得天翻地覆,从而导致剿寇功亏一篑。 他绝不允许同样的错误再次上演。 杨嗣昌闻言,立刻躬身回应道: “请陛下放心,议和之事臣一直在暗中推进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 “微臣已经秘密派人联系了宁锦巡抚方一藻,以及监护太监高起潜。” “与东虏接洽议和之事,现在已全权交给了他们两人负责。” 朱由检听了这话,眉头却皱得更紧了: “议和之事,关乎国体,非同小可。” “此前朕一再强调不可声张,为何杨卿还要联系宁锦巡抚?” “那方一藻毕竟是外臣,若是走漏了风声,被朝中言官御史们知晓,恐怕不会轻易罢休。” “届时弹章如潮,你我君臣可不好轻易收场。” 但杨嗣昌却显得胸有成竹,语气十分笃定: “陛下明鉴,正因此事机密,所以才需要寻一可靠之人。” “实不相瞒,方巡抚此前就收到过关外那皇太极送来的议和信。” “只是慑于朝廷舆论,唯恐陛下怪罪,所以一直不敢上报。” “微臣派人与他暗中联系,表明中枢意思后,他立刻就应承了下来,表示一定极力促成此事。” “陛下放心,此事有方巡抚在台前周旋,再有高公公在一旁监视,可谓是万无一失。” 听了这番解释,崇祯紧绷的脸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。 既然是这样,那说明方一藻还算谨慎,想必应该知道其中利害,不会轻易泄密。 可这君臣二人终究未曾亲历边塞烽火,对前线的真实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。 他们并不知道,自从皇太极继承汗位以来,对大明一直采取的是软硬兼施、边打边谈的两手策略。 一方面,他屡次组织入塞,劫掠人口财物,打击明朝国力军心; 另一方面,他又持续不断地向大明各处边镇送去议和信,极尽迷惑、分化、试探之能事。 不止宁锦前线,就连蓟镇、宣府、大同等地,甚至远在海滨的登莱,都收到过皇太极的议和信。 各地的巡抚、总兵们,哪个不是官场上的老油条? 他们虽然接到了书信,但却没一个人敢将其呈送大内。 毕竟袁督师“擅主和议”的下场人尽皆知,谁也不愿意步其后尘,被押送至京师千刀万剐。 因此所有关于议和的书信,都被他们死死压在了手里,绝口不提。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。 有了皇帝身边第一红人杨阁部的暗中授意,方一藻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关节? 杨嗣昌可是官场最炙手可热的新星,皇帝最信赖的心腹,有他出面,并且还拉上了太监高起潜。 这分明是皇帝本人也想议和,只是碍于面子不好公开表态,需要他们这些臣子来“体会圣意”。 有了这层默契,方一藻的胆子立刻壮了起来。 辽东前线压力巨大,他生怕哪天城池被破,自己性命不保。 如今能有议和的机会,自然是求之不得。 于是在崇祯十一年四月初三,方一藻拉上了太监高起潜,共同操办此事。 他俩派了一个名叫周元忠的算命先生作为密使,带着六名随从,秘密出关拜见皇太极,商议议和一事。 消息传回沈阳,皇太极得知后,第一反应是诧异。 明廷竟然主动遣使来议和了? 他时常把议和挂在嘴边,无非是一种迷惑明廷君臣、为自己行动争取时间的策略罢了。 而大明朝廷一直以来态度都非常强硬,摆出了一副天朝上国与逆虏不死不休的架势。 难不成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? 皇太极心存疑虑,于是决定暂时不亲自出面,以免过早暴露己方态度。 他先是派了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、礼部启心郎额尔格图、詹霸等人前去迎接,设宴款待来使,探探口风。 与此同时,他立刻派出精干探子,火速潜入京畿地区打探消息。 探子的动作很快,不到半月便带回了几个关键情报: 崇祯皇帝和他的兵部尚书筹划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,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剿灭境内的流寇。 明廷倾尽全力增兵十二万,布下了四正六隅之网。 闹得最凶的闯王兵败后被生擒活捉,随后押赴京师凌迟处死; 其余如张献忠、罗汝才等巨寇也纷纷投降,中原乱局初定。 得知这个消息,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太极不免有些感叹: “中原果然地大物博……” “眼看着明廷已经日薄西山,内忧外患不断,竟还能短时间拉出十二万人的大军剿匪。” 十二万人是什么概念,他满洲的男丁也就差不多这个数。 “毕竟是享国两百多年的大明,底子真厚。” 可越是感叹大明底蕴深厚,皇太极对中原的觊觎之心就越发强烈。 议和是不可能议和的。 但借此机会,从崇祯手上狠狠地敲一笔竹杠,却是完全能做到的。 客观上来讲,皇太极确实是一代枭雄。 他的厉害之处在于,他不仅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,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。 当初范文程只是给皇太极提供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思路,欲得中原,必先夺取北京,威胁华北,再待天时。 但具体怎么夺取北京,范文程就抓瞎了,还得皇太极自己想办法。 而皇太极经过思考后,形象地提出了“伐明如伐树”的理论思想。 他不止一次强调道,要避免与明军硬碰硬、避免强攻坚城堡垒。 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小规模骚扰、劫掠,逐步剪除其外围屏障,持续损耗大明的国力、军力、民心, 积小胜为大胜,最终待大明根基腐朽,再一举推倒这棵参天大树。 简单来说,就是不断给大明放血,等到它血流干了,自然也就亡了。 如今,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议和请求,皇太极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一个给大明“放大血”的绝佳机会。 于是他立刻召集心腹,拟定了一份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,并通过使者回报给了方一藻和高起潜。 其主要内容包括: 首先,皇太极要求明朝皇帝正式册封他为“大清皇帝”,以获得与大明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; 其次,明朝需将山海关以外的全部土地割让给清朝; 最后,明朝每年需向清朝馈赠黄金五千两、白银五十万两,而清朝则以人参、貂皮等特产回赠; 这封信件传到方一藻和高起潜手中,两人只看了一眼,就吓得面如土色。 他们纵然有天大的胆子,也不敢答应分毫,只能火速将皇太极的要求密报京师。 果然,当这份议和条件送到崇祯皇帝的御案上,朱由检只看了一眼,便勃然大怒。 他将奏疏狠狠摔在地上,怒骂道: “建奴欺人太甚!” “朕乃天朝上国皇帝,岂能向一隅叛逆屈膝纳岁,割地求和?” “简直痴心妄想!” 一旁的杨嗣昌见状,连忙开口劝解: “陛下息怒!” “皇太极此乃漫天要价,我等亦可坐地还钱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