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熊总理欲行招抚,更显得体恤民生凋敝,希望能以较小代价平息祸乱。” “两位皆是勇于任事之臣,有此争执,恰恰说明其心系国事,并非因私废公之辈。” “此乃陛下之福,朝廷之幸啊!” 秉承着丧事喜办的原则,他直接将一顶高帽子扣在了皇帝头上。 果不其然,听了此番言论,朱由检紧绷的脸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。 他自然乐于听到臣子们为了江山社稷而“争执”,总比他们沆瀣一气、欺瞒君上来得强。 朱由检微微颔首,略带自得的说道: “杨卿言之有理。” “如今前线令出多门,将士无所适从,岂不是贻误战机嘛?” “杨卿可有良策,以解此局?” 而杨嗣昌等的就是这句话,他首先得站在大局的角度上角度考虑。 毕竟这次的围剿大计是他一手制定,并且向皇帝夸下过海口的。 如今眼看着三月平贼的时间要到了,他需要前线立刻停止内斗,协力完成剿匪计划。 他略作沉吟,缓缓开口道: “陛下,熊总理主张招抚,其心可悯。” “但据臣观察,流寇习性无常,往往降叛只在一念之差。” “家父……家父当年在陕西三边,曾经力主招抚,然而却因流寇反复而功败垂成。” “此事殷鉴不远,故而臣以为当慎之又慎!” 可朱由检却皱起了眉头,伸手指了指熊文灿的奏疏: “熊文灿此前发来奏报,有一流寇首领,号称闯塌天刘国能,经受不住围剿压力,已经率部向其投诚。” “熊文灿保证,有一必有二,后续当有源源不断者效仿来归。” “要是此时洪承畴大举进兵,岂不是寒了欲降者之心?” 杨嗣昌一听这话,立刻明白了皇帝内心的倾向,还是想以最小的代价尽快平贼。 没办法,杨嗣昌也只能硬着头皮提了个意见: “陛下,有流寇愿降,自是好事,可见陛下仁德,感化顽劣。” “为防其诈降反复,臣以为,所有受抚之寇,决不能轻易放任自流。” “比如令其杀贼自效,以同类之血证明归顺诚意,朝廷才好给与安置。” 他紧接着又举了几个流寇诈降,复又反叛的例子,说得是有鼻子有眼的。 朱由检听了不禁暗自点头,觉得杨嗣昌所言非虚: “杨卿言之有理,受抚之贼,确实需要有所制约。” “杀贼自效,是个好法子。” 他随即又抛出了最关键的问题: “那依杨卿之见,如今前线战事,究竟该以谁为主?” 杨嗣昌闻言,立刻摆出了一副公忠体国的姿态,回应道: “陛下,洪督师久镇西北,麾下边兵骁勇善战,确实是我朝干员。” “然而如今四川局势不明,那流贼占据西南三省,其动向叵测,不得不防。” “臣担心,如果洪督师将过多精力置于中原,恐怕川中之贼会趁虚而出,袭扰汉中、湖广。” “届时我将腹背受敌,局面更为棘手。” 他观察着崇祯的神色,一边引导,一边暗中给洪承畴使绊子, “依臣愚见,不如将洪督师麾下部分精锐,暂时划归熊总理节制调遣。” “如此,便可增强中原正面战场的兵力,也可令洪督师严守陕南、豫西门户,确保我后方无虞。” 杨嗣昌这番话说得是冠冕堂皇,听起来处处以国事为重。 可实际上,他却是要将洪承畴麾下的几路秦军给拆分出来。 只要把秦军中最能打的几只部队挑出来,划给熊文灿,那就算洪承畴有心剿贼,也是杀贼无力。 再找个策应或者防御的由头,将洪承畴调去山西、河南边境,将其排除在中原主战场之外,那他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熊文灿收取功劳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