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3章 嘉靖家净,崇祯重征-《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营地里的伙房里,难得一见的升起了炊烟,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几点油腥。

    各种克扣虽然存在,但这一次,或许是因为朱由检的严令,或许是因为杨嗣昌的催逼。

    总之,确实有近半的饷银,实打实地发到了明军的手上。

    粮食虽然都是些陈米,但至少能让大伙把肚子填饱,不至于再去干些偷鸡摸狗之事。

    这些微不足道的实惠,对于长期处于饥饿、欠饷边缘的底层士兵来说,不亚于打了一针兴奋剂。

    “兄弟们!朝廷没忘了咱们!”

    “银子、粮食都送来了!”

    “咱吃饱了饭,练好了本事,才能杀贼立功,报效皇恩!”

    感受着军营里日渐高涨的士气,各级哨官们也适时站了出来,轮流鼓动军心。

    于是,军营的操练场上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火热景象。

    官兵们喊着号子,反复地操练阵型,互相拼杀。

    尤其是新招募的卫军,更是对眼前的好日子倍感珍惜,训练起来格外卖力。

    总算是有了点盼头,想必应该能活下去了吧.

    就在各省巡抚、总督招兵买马,训练士卒的同时,一支七八人的精干小队,秘密从京师赶赴了两广。

    他们此行的目的,是为了考察杨嗣昌推举的剿贼总理人选,熊文灿。

    熊文灿,字太蒙,四川泸州人。

    此人自诩知兵,实际上却是个志大才疏、大言无实之辈。

    他的主要政绩,便是在福建巡抚任内,招抚了海盗郑芝龙,并借此升任两广总督。

    在郑芝龙的帮助下,熊文灿相继平定了各地山匪水贼,甚至还一举剿灭了海盗刘香。

    正因为如此,他才在朝堂里获得了一个“知兵”的名头。

    两广物产丰饶,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,是各种奇珍异宝、海外新奇之物的汇集地。

    熊文灿深谙官场钻营之道,时常搜罗各种珍贵特产,贿赂朝中权贵,一心只想长期霸占两广总督这个肥差。

    可由于生性多疑,朱由检一直对熊文灿的“军功”心存疑虑。

    毕竟这次为了征收剿饷,他可是背上了“重征”的骂名,所以朱由检对总理一职的人选,那是慎之又慎。

    为了打消疑虑,他特地派出一名心腹太监,借口前往广西采办药材,实则秘密潜入广东,以考察熊文灿的虚实。

    熊文灿不明就里,只知道来的太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,便使出了惯用的笼络手段。

    他又是奉上厚礼,又是大摆宴席,极力巴结天使。

    整整十日饮宴不停,各种山珍海味、歌舞助兴,将崇祯派来的耳目伺候得舒舒服服,乐不思蜀。

    某天,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正值场间气氛热烈之际。

    那太监故意将话题引到了中原战局上,哀叹道:

    “如今中原流寇猖獗,生灵涂炭,可惜啊,满朝文武,竟无人能为皇爷尽力分忧!”

    熊文灿此时已经喝得满面红光,醺醺然有些忘乎所以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他一时间豪情上涌,竟猛地一拍桌案,怒骂道:

    “衮衮诸公,误国误民!”

    “一班前线将帅,更是推脱无能,致使流贼糜烂!”

    “若是让熊某前去,必定能将其一举剿灭!”

    那太监听了这话,眼中精光一闪,立刻屏退左右,站起身握着熊文灿的双手,推心置腹地说道:

    “熊公,实不相瞒,咱家并非什么采办药材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趟出来,是奉了皇爷的密旨,特地前来考察您的!”

    “依在下数日观之,您果然胸中有雄才大略,更难得是勇于任事!”

    “以此看来,非熊公不足以平定寇乱!”

    “咱家这就回京复命,想必皇上的旨意旦夕将至,您还是早做准备吧!”

    熊文灿听闻此言,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头上,酒意顿时醒了大半。

    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酒后失言,闯下了大祸。

    自家事自家知,中原那个烂摊子,各路流寇凶悍狡诈,官军派系林立,岂是他能轻易解决的?

    熊文灿心中懊悔不迭,脸上青红交错。

    情急之下,他话锋一转,开始陈述其中困难,想要那太监重新复命。

    他说自己虽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,但客观上仍有“五难四不可”,比如粮饷不继、各方掣肘、贼势浩大等等。

    主要就是强调自己并非不愿剿贼,实在是条件所限,有心无力。

    那太监还以为他是在谦虚推脱,便笑着打断道:

    “熊公所说的这几件难处,待咱家面见皇爷,定然立刻为您请命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主上应允,必定全力支持,无所吝惜。”

   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,熊文灿也不好再推脱,只能硬着头皮,讪讪地应承下来。

    等那太监回京后,果然在朱由检面前,将熊文灿的“才气”和“抱负”大大肆吹嘘了一番。

    说他如何痛心国事,如何慷慨请缨,俨然是一位被埋没的擎天白玉柱、架海紫金梁。

    朱由检听了这番描述,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打消,很快便下了决心。

    他于十月,正式任命熊文灿为六省总理,兼兵部尚书、右副都御史之衔,全权负责中原剿匪事宜。

    靠着吹嘘和贿赂上位的熊文灿,只因为一场酒局,就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,执掌平寇重担。

    这对于大明朝上下,无疑是一种偌大的讽刺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