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只有粮食,才是真正的硬通货,是维系人心、保障稳定的基石,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。” “天有不测风云,要是真出现了旱灾,只能靠家底硬抗过去了。” 他随即话锋一转,追问道: “对了,向贵州移民的工作,开始了吗?” “新辟之地,要尽快填充起来,也能稍稍缓解缓解人地矛盾。” 赵胜将手里的小册子翻了几页,回应道: “已经启动了。” “第一批移民约三万人,主要由川南叙州、泸州等地募集,估计已经抵达了遵义府境内。” “邵总兵答应派兵接应,并计划将他们安置到贵阳周边,重点是占据并开发水西一带的肥沃土地。” “据邵总兵勘察,仅水西地区,大概还能容纳十万到十五万汉民。” “而铜仁、毕节、安顺各地,粗略估计还能填充二十万到三十万左右的汉民。” “不过此事也急不得,移民安置、分配土地、提供粮种农具,都需要时间。” “我估计,至少要两到三年,才能逐步将新辟之地给利用起来。” 说着,他话锋一转,提到了一些困难之处, “只是……故土难离,有些四川百姓实在不愿意前往贵州,甚至连最近的播州宣慰司也不愿意去。” “他们普遍认为那是蛮夷之地,所以宁肯守着自己的几亩碎田贫地,也不愿去贵州发展。” “对此,官府也不好强行摊派,只能耐心劝导,并许以优惠政策,慢慢做思想工作。” 江瀚对此也很理解: “贵州确是偏远了些,尤其是还有不少生番蛮夷,但明廷好歹也在贵州经营了两百多年,应该也不会太困难。” “要是真的白手起家,从原始森林开始垦荒,那才叫难呢。” “前些日子来的郑芝凤,你们应该都知道吧?” “他郑家为了开发大员岛,那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,比咱们困难多了。” “移民实边,化夷为汉,巩固疆土,这是一项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工作,断不可因一时困难而荒废。” “要是做好了,青史上必定能留下一笔。” 赵胜闻言,用力地点了点头。 显然青史留名这几个字,对他而言非常有吸引力。 江瀚也适时勉慰道: “最近也是辛苦你了,这一大摊子事都要你来打理。” “等日后人才越来越多,你也就能轻松了。” 赵胜对此倒是乐此不疲,他巴不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些呢,区区两省之地而已。 就算日后入主中原,两京十三省他照样能扛起来。 当然了,前提也得是王上点头,给他这个机会才行。 不过江瀚倒是没想那么远,只是继续追问道: “州府一级的常平仓有了,那县、镇一级呢?” “你觉得有必要将储备进一步下沉,建立常平仓吗?” 对此,赵胜则显得有些谨慎: “这……属下以为,可以逐步规划,但不宜立刻全面铺开。” “府库里的银钱还是得省着点用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 “如今用钱的地方,实在太多了。” 江瀚倒是没什么意见,饭要一口一口吃,毕竟眼下还是得以军事为主。 说到银钱,江瀚则顺势问了一句: “对了,现在户部库房里,还有多少存银?” 赵胜闻言,熟练地将手里的册子翻到最后一页,双手呈给江瀚: “目前库房实存:黄金八万三千四百两,白银三百五十七万两;” “此外,还有蜀锦三千八百匹,蟒锻五千四百匹,青布土布上万;以及各类古玩字画,珍宝首饰若干。” “具体账册在户部衙门,这只是粗略统计的数目。” 江瀚接过册子看了一眼,眉头微挑,显得有些诧异: “金银怎么就剩这么点儿了?” “我记得之前抄没蜀王府、以及四川各地豪绅之后,库银不是十分充盈吗?” 赵胜闻言,苦笑道: “王上,三百五十多万两,已经不少了。” “咱们虽然抢……抄没得多,但花销更大啊。” “原先存银最多时,足足有五百多万两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