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以此来引导应试学子,思考如何治理新辟之地、安抚夷汉百姓、推广农耕教化等实务。 王承弼心领神会,当即点头应下: “明白,臣这就去调整考纲和评议标准。” 安排完这一桩紧急事务后,江瀚靠在椅背上长舒了口气。 每日批阅大量奏章,处理军政要务,让他倍感疲倦。 江瀚不禁琢磨着,是不是该把内阁这类辅政制度,早点提上日程。 找几个能力出众、忠心可靠的大臣帮着处理日常政务,自己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即可。 否则长此以往,身体恐怕真吃不消。 但问题是,政权草创,人才匮乏,他只能事必躬亲,生怕出了差错。 想到这,江瀚不禁有些佩服老朱。 废除丞相后,老朱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的亲自处理海量奏章,简直跟铁打的一样。 前些日子,郑芝凤一行人从贵州前线返回了成都,还特地跑来向江瀚辞行,准备返回福建。 也不知道郑芝凤这一趟经历了什么,反正回来后,他的态度明显更亲切、更熟络了。 临行前,郑芝凤还拉着江瀚长谈了几天,又敲定了几项新的合作。 除了之前谈好的蜀锦、生丝、珍贵药材等,他竟然还提出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军械订单。 这倒是让江瀚有些纳闷了,广东佛山、澳门濠镜,有的是匠人和冶铁司。 郑家海上贸易网络发达,为何非要舍近求远,从地处内陆的四川采购军械? 不过,郑芝凤随口的一个提议,却让江瀚心中一动。 他隐约提及,要是江瀚日后能拿下广西,打进钦州,获得出海口,双方便可通过海运直接联系。 其效率,远比依靠长江水道、逆流而上要便捷得多。 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,同时也能避开沿途的官军或者流寇干扰。 江瀚倒是没拒绝,只是说等平定西南之后再做打算。 他琢磨着,海运便利,郑家海上势力庞大,或许可以将粮食从海外运来。 郑芝凤走后不久,高迎祥也前来告辞了。 闯军在四川休整了一两个月,基本已经恢复了元气,如今即将开春,正是出去打拼的好时机。 高迎祥不愿久居人下,所以打算重返中原,继续他的造反大业。 而对于江瀚主动提出的资助兵甲粮草,高迎祥则表现得十分谨慎,只象征性地接受了一小部分。 其余的,他则坚持按市价购买,账目清晰,丝毫不逾矩。 初入四川时,高迎祥还只是惊叹于江瀚治理一方的能力。 短短两年时间,不仅攻下了四川全境,而且还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。 在高迎祥这帮常年流窜的起义军首领看来,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。 大家都是造反出身的,你江瀚打仗厉害可以理解,毕竟是老前辈了。 但这治理地方的能力,你又是从哪儿学来的? 在四川待得越久,高迎祥心中就越是惊惧。 江瀚治下政令通畅,深得民心,兵精粮足,俨然成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。 要是再让其经营几年,不知道又能拉出多少可战之兵。 高迎祥生怕自己麾下的兵将在四川惹是生非,从被江瀚找到借口火并。 因此,他在营中三令五申,勒令众人必须遵守法纪,公平交易,不得滋扰地方。 对高迎祥的这些小心思,江瀚心知肚明,同时也不以为意。 在他看来,高迎祥经过去年的惨败,精锐尽丧,实力已经大不如前。 陕西三边有孙传庭、洪承畴两人坐镇,高迎祥几乎不可能再打回去,补充兵力。 他很大概率,只能像张献忠一样,在湖广等地流动作战。 失去了主力精锐的高迎祥,注定难成气候,只能为王前驱。 为了进一步“支持”湖广一带的起义军,江瀚与高迎祥商议,在夔州府附近的长江口岸,设立一个中转集市。 各路义军掳掠来的财物,可以通过集市交易变现。 江瀚愿意充当一个军火贩子的角色,为前来交易的义军提供急需的火器、刀甲等军需。 当然了,江瀚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,交易要以金银为主,古玩字画需折价出售。 并且,每成交一千两银子的军需,其中必须有两成,换成等价的粮食;否则,军械的售价,将上浮两成。 这个条件听起来有些苛刻,但高迎祥权衡再三,还是咬牙应了下来。 没办法,麾下人马战斗力不够,急需精良的装备来弥补。 如今战乱愈演愈烈,各地乡绅都修起了高墙堡垒,用以自保。 如果没有四川提供的火炮,他们恐怕连地主的堡寨都难以攻克,更别提县城了。 他们又不像江瀚一样,有稳固后方可以自产军械,除了溢价购买,别无他法。 就这样,上元节刚过没多久,高迎祥便急匆匆地离开了成都,准备从湖广方向出川。 接连送走了郑芝凤和高迎祥两拨人马后,江瀚才稍稍轻松了一些。 可没想到,贵州平定的消息突然传来,又让他身上的担子重了几分。 江瀚揉了揉眉心,对一旁的亲卫吩咐道: “去,把赵胜给我叫回来。” “前线战事已了,赶紧让他回来处理公务。” “督运粮草事宜,我会另派他人接手。” 他顿了顿,继续补充道, “此外,传令贵州各部,暂时不要全部回朝。” “留两万精锐,分驻各要害之地。” “贵州各府县暂时军管,等我派遣官吏接手。” “趁着这个时间,让他们组织人手,修筑堡垒城池,并招募当地百姓编练民兵,比例按汉四夷一,以为长久戍守之计。” 一番安排过后,天色也不早了。 江瀚是身心俱疲,也不想再处理公务了,便朝内侍吩咐道: “摆驾,回长春宫。” 在内侍的簇拥下,江瀚踏着暮色,回到了王府后宫。 刚走近长春宫外,只见大殿外灯火通明,不少内侍、婢女聚在门外,正交头接耳地讨论着什么,神色间还带着几分期待。 江瀚见状,随即上前轻咳一声,询问道: “都聚在这里做什么?” “天色不早了,王妃还没歇息?” 众人听见他的声音,慌忙跪倒一片,齐刷刷地行礼: “参见大王!” 一个领头的内侍上前膝行两步,回应道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