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记账、核算,这是未来无论从政、从军、从商都必备的技能。 第三门课程,是基础的军事操练。 学院中每天都有固定时间,进行列队训练,锻炼体能,教育纪律。 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,格物启蒙。 这不是一门正式学科,而是更偏向于引导。 江瀚会抽出时间,亲自带领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: 为什么沉重的舟船能浮于水?为什么杠杆可以省力?为什么会有四季和昼夜? 不急于给出答案,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提问的习惯,为下一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埋下种子。 两年开蒙期满后,通过考试的孩子则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,江瀚称之为广识期。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拓宽视野,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科学思维,并开始逐步接触高级技能。 比如国学,难度增加后就会加入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的选读,以及一些优秀的唐诗宋词鉴赏。 写作不止于文章,新增吏事课,培养基层行政基本功。 学子们将要学习,如何书写正式的奏报、公文、告示,要求文辞简练,逻辑清晰,直达要害。 算学也要进一步深化,引入《几何原本》的基础内容,并结合《九章算术》中的部分内容,要求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。 新增经义课解读政策、新增实技课,学习《农政全书》、《远西奇器图说》。 新增地理,记住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大致山川、险关、重镇,尤其要详细研究四川、陕西、湖广地理。 同时还有《坤舆万国全图》,让学子了解五大洲、四大洋的概念,知道泰西各国的大致位置。 这个阶段的学习,大概在四年左右。 到了这个阶段,学子们就可以开始着手考试,准备入仕了。 如果有想法的,还可以进一步深造,成为研究型的人才。 这个阶段的各个学科,基本都是最难的内容。 像是国学,基本就是围绕一些“治国难题”解读经义,学习更深度、详实的历史著作,并进行案例分析。 学子们需要撰写策论,书院还会并组织学员进行定时“策论交流”,就同一重大议题分组辩论。 江瀚或者一些官员会偶尔到场点评,从中筛选“有想法、敢直言”的优秀学员。 题目全部来自现实困境,如治理水患、推广新粮种、平定土司叛乱等,要求学员进行调查研究,提出有数据支撑、有具体步骤、有逻辑层次的解决方案。 甚至江瀚还开设了泰西语言,准备让学子们学习拉丁文或葡萄牙文。 目的除了交流,还可以第一手阅读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学术著作和图纸,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损耗。 从这个学府里考出来的学子,最优者可以直接进入关键衙门;普通的派往各地担任基层官吏或军官; 合格者则留校担任教习。 江瀚一行人走到城西,工部员外郎丁钧早候在书院门口了。 这地方原先是成都县治所在,经过改建之后,白墙青瓦,气象一新。 书院门前,还悬挂着江瀚亲笔题写的“天府书院”牌匾。 丁钧恭敬地引着江瀚、王承弼一行人入内参观,并详细讲解。 占地两百多亩的学院,被清晰地划分为教学区、生活区、操练区、行政后勤区四大功能板块。 其间以廊墙、甬道、林木分隔又相连,井然有序,动静分明: 核心的教学区有蒙学斋作为小教室,还有数座大型厅堂,用于合班上大课堂。 格物馆摆着坤舆万国图、地球仪、以及一些简易的机械模型。 藏书楼高大宽敞,江瀚把原蜀王府内的各类经史子集、以及千方百计搜集来的算学、农学,乃至西洋书籍都捐存在了这里,供师生阅览。 生活区有生员舍供学子居住,里面基本都是通铺。 饭堂有两个,定时供应三餐。 其他的医馆、盥洗所、公共茅房等基础生活设施也是一应俱全, 操练区是个大校场,用于每日队列、体能、以及一些武艺训练。 行政后勤区则由总办处、仓储、护卫营房组成。 书院的组织架构也颇为完善: 山长由江瀚亲任,副山长由王承弼担任。 其下配有各类专职教习、舍监、管事等,总共有三百多人。 每日作息制度严格,从卯时正起床操练,到戌时正晚课结束。 其间文化学习、军事训练、休憩用餐安排得张弛有度,充分体现了“文武并举”的办学理念。 丁钧领着江瀚等人,一一走过这些区域,详细介绍各处的功用与修建考量。 江瀚仔细查看,不时询问细节,对工程的进度和最终呈现的效果总体上颇为满意。 王承弼跟在身旁,则已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尽快选出合格的教习,将庞大复杂的课程落到实处。 正当参观接近尾声,一行人于藏书楼前驻足时,外头一个传令兵急匆匆的跑了过来。 传令兵从怀中掏出一封标着红签的书信,亲手递给了江瀚。 而这封书信,正是汉中邓阳传来的密报。 当看到这封密信时,江瀚才恍然惊觉。 原来都到这个时间点了,高迎祥到底还是进了汉中。 这高闯王,倒是挺有脾性,进了汉中也不派人来跟自己打个招呼,看来是打定主意要领兵北上了。 但江瀚心里很清楚,高迎祥如果选择走子午道,那就等着被孙传庭生擒吧。 估计此时孙传庭已经在关中的各个道口布满了探哨,仔细监视高迎祥的动态。 只要高迎祥从石泉一动身,孙传庭就会立刻在黑水裕设下埋伏,围剿高迎祥。 那么,现在问题摆在了江瀚面前: 到底要不要拉高迎祥一把? 第(3/3)页